治已病,还要治未病(大家谈·守初心 担使命⑥)

——开展主题教育,敢于直面问题(下)

编辑部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9-08-16

作者:

浏览次数:3122

  找出问题,关键要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已病”,也要着眼“未病”。如何兼顾治病和防病?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探讨防身治病的有效措施。


——编者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秦炳武


  一位朋友被评为“城市好人”,他的事迹鲜活生动,让当地党员干部学有榜样、干有标尺。全市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了一批“四风”典型案例,同样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让一些党员干部红脸出汗、知错知止,发挥了“通报一起、警醒一片”的作用。


  有人说:防身治病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必须直击心灵。现实中,一些警示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地方的典型宣传不到位,究其原因,有的讲述空洞、缺乏案例,有的剖析不足、难引共鸣,有的遥不可及、无法信服。而身边的故事最能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因为处境相像、工作相似、考验相同,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更行之有效。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宣传正面典型,宣传党员干部身边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普及的好经验。要深刻剖析反面典型,以案例明法纪、促整改,发挥警示作用。”跟随榜样足迹砥砺前行,深思反面教材查摆问题,才能打好思想“预防针”,增强自身“免疫力”。


 防身治病是目的


  张宽


  某市纪委监委设有一间清风茶室,由纪委书记请一些需要提醒的党员干部喝茶谈话。喝茶谈话只是形式,“防身治病”才是目的。


  端上一杯茶,聊聊工作生活,让“咬耳朵,扯袖子”成为常态,指出危险苗头、不良倾向,帮助党员干部反思自身的问题,汲取教训,认真改正。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尤其在第一种形态上防微杜渐,运用第二、三种形态防止进一步“恶化”,这样才能帮助党员干部建好“免疫系统”。


  “上工治未病”。治未病重在日常,贵在坚持。如果说依照法纪切除“毒瘤”是事后惩罚,谈话与批评则集中于事前、事中环节,将疾病消除于“腠理”。将主题教育的成果落实于日常的点点滴滴,方能补足思想之钙、筑牢思想堤坝,将风险隐患消除于源头。


  把问题放在阳光下


  庄永明


  一些地方实行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公开曝光制度,只要违纪违法,一律实名曝光。规定很“硬”,执行很严,见效很快。曝光为啥灵光?就在于动真碰硬、不讲情面。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问题见见阳光,对违纪违法者是处罚,对其他党员干部则是教育,起到“曝光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相反,如果把制度当“稻草人”、见到问题当“过路人”、不敢批评当“老好人”,对违纪违法行为视而不见、隐而不发,只会错过“治疗时机”,引发更多问题。


  有人认为公开曝光不近人情。但严管就是厚爱,这恰恰体现了对党员干部的关爱之情。通过暴露问题“明确底线”,通过严厉问责督促“守住底线”,就是为了树立法纪的权威,让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有了祛邪扶正的机制和严格执行的力度,法纪才会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发挥治病又防病的作用。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