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全市新招录公务员培训的足迹留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里的事迹、庄台上的坚守、柳编厂里的坚韧,让我初次触摸到王家坝精神的内核。如今,扎根基层三年的党务工作者经历,让我观看《折柳寄情》时,几度哽咽,对蒙洼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领悟。
初到王家坝时,对“无私奉献、坚韧自强”的理解还停留在新闻和视频里。当我走进抗洪纪念馆,看到的是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背后无数人以生命守护家园的壮举;踏上庄台,看到的是群众在逆境中乐观生活的模样;走进柳编厂,看到的是传统手艺在坚守中焕发新生。这些场景让我明白,王家坝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当地人血脉的信念,也为我后来基层工作埋下了精神的种子。
刚走上工作岗位,我对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找不到抓手,通过三年基层的历练,逐步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脚下有泥”的转变,找到了工作的着力点。而此次培训观看《折柳寄情》中蒙洼庄台上的画面,唤醒了我尘封的记忆,那一面面飘扬在洪水中醒目的红旗,是党组织的鲜明旗帜;一位位临时党支部书记与群众同吃同住、共渡难关,用暖心服务化解急难愁盼,成为群众最信赖的“主心骨”“定心丸”。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党务工作的核心就是“以群众为中心”,唯有把群众放在心上,工作才能不偏航、见实效。
作为党务工作者,蒙洼精神传递的力量,是我前行的指引。我将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让每一项举措都更加贴合群众需求。多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心声,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收集真实想法、汲取群众智慧,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把党员的优良作风落实到一言一行中。以模范带头作用回应群众期待,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务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不负组织信任,不负群众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