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闸,守护安宁;一条河,见证担当。七月的淮河畔,热浪蒸腾,淮水无波。7月16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暑期实践队奔赴“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回溯分洪壮举,感悟奉献情怀,开展主题为“感悟王家坝精神,勇做奉献脊梁”的社会实践活动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是淮河中下游的生命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讲解员的声音穿透展厅,光影浮动间唤起抗洪记忆:党员干部冲在一线,人民子弟兵突击在前,还有灾后村民们在泥地里重整秧苗。

展柜中,一把把工具静静躺着,锯子柄磨得光滑,锹头带着岁月的包浆。仿佛能看见无数双手紧握锹柄的模样,看见千年来淮河两岸人民的抗争。通过图片、影像和动画依次展示,看到了蒙洼人民长期遭受自然灾害,却始终不屈不挠的抗洪事迹随行的队员感慨道:“先辈们凭借着勇气与奋斗,用简单的工具在洪水面前筑起坚不可摧的‘人墙令人动容。在治淮劳模李秀英的展板前,李秀英老人94岁的照片引人注目。自幼饱受淮河水患之苦,1950年主动报名参加治淮工程,哪怕累倒也不退缩,两次获评特级治淮劳动模范将青春热血融进治淮丰碑。在展厅二楼,队员们聆听了李西林的故事,作为阜南首位水利工程师,李西林同志积极参与当地水利建设,扎根阜南1968年大水,他主持修建的堤防护住了沿岸百姓。2003年去世后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淮河中与阜南人民永远在一起。

聆听完先辈的事迹,实践队员们的眼眶泛起泪花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王家坝精神不是凭空来的,是一代代人用肩膀扛出来的。一位队员在笔记本上画下两个剪影,一个挥镐,一个巡闸,旁边写着:“他们把字刻在了淮河



走到转角电子平板前,队员们点开了2020年临时党支部书记们在蓄洪期间的工作日记。“周一:巡查堤岸12公里,发现3处管涌隐患,连夜组织回填”“周三:冒雨给蓄洪区群众送饮用水,划着冲锋舟走了6个庄台,最晚的一户送到夜里11”…… 朴实的文字里,是与治淮劳模一脉相承的坚守。

“从李秀英的‘工地日志’到如今的‘防汛周报’,变的是记录方式,不变的是‘守堤如守家’的责任。”队员李康宇在笔记本上写下:“所谓担当,就是危难时总有人先站出来。”

顾全大局、人民至上展厅,队员们看到了王家坝闸的的变化历程。“闸从‘人拉肩扛’到‘一键操控’,防洪体系不断完善。但每次开闸前,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的规矩没变,村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没变。听完讲解员的话,大家纷纷点头,让实践团成员对“变与不变”有了更深理解。


实践团成员站在观景台,凝望着王家坝闸四个字。“从前只知‘舍小家为大家’,如今亲眼见到,有人舍弃了庄稼、房屋换沿淮百姓平安。”队员王依涵望着波光粼粼的淮河感叹

从李秀英带领的女子突击队李西林工程师的一生坚守,到如今抗洪人的日夜守护,王家坝精神代代相传。王家坝精神不是凝固的碑文,是开闸前挥泪告别家园的毅然洪时日夜奔波的抗洪战士洪后第一时间抢种的身影更是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坚守。淮河波光闪烁,即将丰收的芡实在水面上簇簇拥拥,每个队员已将“舍小家,为大家”精神深植于心中。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