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王家坝精神
郭永刚
2020年7月20日,随着国家防总的一声号令,“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迎来了第16次开闸蓄洪,这次开闸蓄洪也聚焦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蒙洼人民蓄洪前大转移的场景,让无数国人为之感动,自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以来,蓄洪区已经经历了16次开闸蓄洪,在一次次的开闸蓄洪中,蒙洼人民抛家舍业,与洪涝灾害英勇斗争,诞生了伟大的王家坝精神。2010年温家宝总理将王家坝精神高度概括为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如今这一精神在颍淮大地上依旧闪耀。
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舍局部下的顾全大局,讲述了蒙洼人民十几年的牺牲与奉献。十几年来蒙洼蓄洪区反复化为一片汪洋,为淮河上中下游的安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牺牲与奉献,对于普通人而言,一次的舍得已值得赞扬,而十六次的牺牲与奉献,更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蒙洼蓄洪区的居民就是这样无怨无悔的经历了十六次的牺牲与奉献。1991年,蓄洪区的群众经历了两次开闸蓄洪,国家防总第一次下令开闸蓄洪后,群众得知了消息,立刻找到郭西魁说,能不能晚点开闸,麦子都快成熟,让我们收点,郭西魁含着眼泪,说道:这是防总的命令,我们得执行,并坚定的告诉大家,政府不会不管我们的,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党,可不曾想7月7日淮河水位还在继续上涨。于是国家防总又下达了第二次开闸蓄洪的命令,挂掉电话,郭西魁正在愁着怎么向乡亲们解释的时候,没想到乡亲们却反过来安慰他,我们建王家坝闸不就是用来蓄洪的吗?13个年头16次蓄洪,每当闸门打开的时候,180平方公里的蒙洼蓄洪区就会化为一片汪洋,但是王家坝人依然敞开胸怀,让洪水吞噬自己的家园。没有人问为什么?也没有人说不,也正是这一次次的牺牲与奉献才换来了淮河的综合安澜。
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自强不息精神。与困难斗争下的自强不息,描绘了蒙洼人民面对困难时的毫不退缩与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最早出自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时间来到现代,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蒙洼人民身上尤为体现。自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以来,淮河就变成了一条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河流,而生活在淮河两岸的人民更是饱受淮河之苦,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淮河的帷幕正式拉开,蒙洼蓄洪区也应运而生,蒙洼蓄洪区开始了与洪水的斗争,蓄洪之前汛情就是命令,随着淮河水位的不断上涨,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行洪,老乡们争分夺秒的进行转移,蓄洪时一座座湖心庄台被洪水所围困,庄台变成了一座座孤岛,居住在庄台上的居民开始了“孤岛生活”,蓄洪后一片片农田被洪水覆盖,洪水退去,农作物无一幸免,老乡们开始了抢种,补种,蒙洼蓄洪区的田野上到处播种着希望。现如今蒙洼蓄洪区的人民正在积极变水害为水利,大力发展适应性产业,在蓄洪区我们看到了一片片的杞柳,看到了一辆辆将杞柳工艺品运出阜南大地的货车,走向世界的杞柳工艺品,在田野上我们看到了老观的芡实....还有蓄洪区内群众丰收的喜悦。面对灾难打击,蒙洼人民没有消沉,没等救济,更没有抛弃生之养之的故土,而是以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不畏艰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改种补种,努力推进灾后重建,减少损失。2020 年汛期过后,蒙洼地区推行的“四补”举措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赞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蓄洪区群众积极乐观的一面。
军民团结、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济精神。表达了军民、干群鱼水之情。洪水来临时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阜南大地上,蓄洪期间的党组织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一面面党旗和一个个临时党支部成为了蒙洼人民的主心骨。每次抗洪抢险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庄台建立一个个临时党支部,从2003年以后,每次蓄洪,县委县政府都会抽调县直干部进驻到庄台上建立临时党支部,建立起庄台内部与外部的沟通联系。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成为了历次抗洪抢险的关键因素。你是谁?为了谁?一曲《为了谁》唱出了军民的深厚感情,面对严峻汛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闻令而动,第一时间投入抗洪抢险一线,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在取得一次次的抗洪抢险胜利中,少不了的一道身影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抗洪一线上,他们的军装成为了我们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中国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灾难来临的时候,“解放军叔叔”一定会出现,灾难来临时,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肩并肩,手牵手,同舟共济,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
尊重规律、综合防治的科学治水精神,写出了治淮70年来的伟大成绩,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实施,解决了淮河千百年来没有自己独立入海口的历史问题,如今的淮河已是入江畅流,归海有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谚语,依旧响彻大江南北。阜南县作为淮河岸边的一座小城,近些年来也在积极响应实施“三深一修”、“三改一扩”、“三优一严”水网建设“三步走”战略,书写了阜南水利的新篇章,科学治水为阜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六字治水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更是为我们新时代下的水利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南。为新时期下淮河的治理和蒙洼蓄洪区的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淮河和蒙洼蓄洪区的群众生活也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征程中,诞生了许多的伟大精神,而王家坝精神作为颍淮大地上淮河儿女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诞生的红色精神,更值得每一位淮河儿女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