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阜南县坚持用好王家坝精神“活教材”,找准抗洪斗争实践与党性教育结合点,深入挖掘新时代王家坝精神内涵,在阵地打造、队伍建设、内容挖掘、传承弘扬上聚力用劲,让“红色基因”根植党员内心,让新时代王家坝精神成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奋勇争先的活力源泉。
加强阵地建设,构建党性教育“新矩阵”。挖掘整理周边红色资源,统筹规划布局,构建“一核三线多点”的党性教育多元矩阵。以王家坝闸、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为核心,围绕弘扬新时代王家坝精神主题,打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蒙洼、喜看阜南新变化、追寻红色记忆三条现场教学路线,串联西田坡庄台、曹集镇烈士陵园、刘邓大军渡淮旧址、双龙桥遗址、聂鹤亭将军纪念馆、中共豫皖边区中心县委遗址等红色地标,构建多元化党性教育红色矩阵。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揭牌运营以来,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党员、群众33万余人次,王家坝闸及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国字号品牌。
壮大人才队伍,拓宽党性教育“新渠道”。始终把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外部引优+内部育强”,在“谁来讲”上拓渠道,实现党课由“一人讲”到“大家讲”的转变。建立以党校骨干教师、党员领导干部、王家坝精神研究者、抗洪抢险亲历者、模范人物后人、基层党组织书记等为主体的师资库,举办“精品课程选拔赛”“王家坝精神宣讲赛”等系列活动,广泛吸收政治素质高、现实表现好、表达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加入主讲队伍,满足日常教学和多元化学习需求。面向青少年儿童等重点群体,公开招募“红领巾讲解员”开展针对性宣讲,用新时代王家坝精神润物无声、铸魂育人,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截至目前,组建“专职+兼职”师资宣讲队伍52人,满足不同场景、不同主体教学需求。
深入研究阐述,丰富党性教育“新载体”。坚持深入挖掘先进典型事迹,整理红色教育资源,搭建课程、案例、教材、视频“四库”平台,让党性教育有声有色、入脑入心。加大对革命后人、知情群众等重点人群和实物影像资料进行抢救性采访搜集力度,选取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故事进行沉浸式演绎。联合省市县三级专家教授组建课程编撰小组,深入挖掘王家坝精神的时代内涵及教育功能,编撰《王家坝精神干部教育读本》等书籍读物,开发《王家坝精神——一座时代精神的丰碑》《淮水安澜梦正圆》等适用不同主体的培训课程体系。坚持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相结合,将王家坝精神融入“嗨子戏”“淮河琴书”等传统艺术创作,嗨子戏《蒙洼情》、淮河琴书《淮河魂》等一批优秀作品成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教材。注重把情境教学作为党课形式创新的重要手段,采取现场演绎的形式,编排王家坝精神音乐舞蹈剧《淮水丹心》,进一步增强新时代王家坝精神吸引力和感染力。
接力传承弘扬,打造党性教育“新品牌”。坚持用新时代王家坝精神激励人、感召人,通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实际成效检验教育成果。充分发挥红色先锋力量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深做实“四事四权”工作法,健全完善“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深化“双报到双服务双融入”工作机制,积极搭建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作用发挥有效载体,推动党员下沉网格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去年以来,全县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8%,信访总量、每百万人信访量、到省访量、重复信访事项均同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