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半开”的门

编辑部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日期:2025-08-20

作者:

浏览次数:66

  思想与制度上的“门栓”未开,行动上的“门轴”自然难以转动自如。将“开门”内化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自觉,视群众为真正的阅卷人


  生活中,路过一扇“半开”的门,人们心里往往会涌起几分好奇,想要查看门后的情形,但又因羞涩或顾虑,止步门外。这种矛盾的心理,恰如个别地方和单位向社会征求意见时的尴尬写照:门看似打开,却并未真正欢迎,干群之间横着阻碍交流的壁垒。“半开”的门若不彻底杜绝,征求意见便犹如“走过场”,不仅影响工作成效,还会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风气。


  “半开”的门,其形各异,其弊深远。有的门开得“羞怯”,虽有“开门纳谏”之名,但参与路径曲折弯绕,意见箱成了摆设,线上反馈敷衍了事,群众参与沦为形式主义的注脚。有的门开得“势利”,精心布置“示范点”“样板间”,热热闹闹展现“盆景”,对人民群众真正揪心的“老大难”却讳莫如深。门内锣鼓喧天,门外冷热不均,群众获得感如隔靴搔痒。更有甚者,门开得“敷衍”,干部虽在“开放日”露面,却似隔着玻璃应答,物理距离近了,心理隔阂依旧如天堑。这些“半开”门,恰似锈蚀的门轴吱呀作响,既阻挡了清风的畅行,也掐断了鱼水深情的自然流淌。


  “半开”的危害犹如慢性毒药,悄然侵蚀着执政根基。它不仅会割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感受不到真诚与依靠,还会将人民群众的智慧拒之门外,导致决策脱离实际,服务隔山打牛,难以真正破解难题、推动发展。长此以往,党员干部在“半开”的舒适区中,慢慢忘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之问。究其根源,这种“半开”现象,本质上是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官本位”思想作祟,未能真正将群众置于心中最高位置。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健全有效的群众参与、评价和监督机制,征求意见的广度、深度和实效缺乏刚性约束和持久动力。思想与制度上的“门栓”未开,行动上的“门轴”自然难以转动自如。


  杜绝“半开”的门,必须打破“遮羞布”心态,以一开到底的精神寻根问底。思想上要“破栓”,铸牢宗旨意识。深入开展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丰富内涵,将“开门”内化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自觉,视群众为真正的阅卷人。制度上要“强轴”,畅通参与渠道。围绕“可感可及”原则,系统构建群众参与决策、监督评价、反馈落实的闭环机制,明确群众参与的环节、方式和保障措施,让群众意见有处提,提了有人听,听了有回音、有落实。行动上要“敞开”,尽心服务群众。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带头走出机关大楼,深入田间地头,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刀真枪地担当作为,以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成效回应群众期盼,让群众切实触摸到作风之变、治理之效。

主办单位:中共阜阳市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阜阳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 阜阳市党员教育中心
阜阳先锋网编辑部:0558-2235046 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阜王路151号阜阳市司法局沿街楼5楼
技术支持: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阜阳市分公司 设计制作:网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