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阜南县坚持把高质量党员教育片创作作为强化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树牢精品意识,严把制片方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力抓好党员教育制片工作,推动党员教育片出新出彩。
聚焦选题深度,在内容挖掘上下功夫。强化政治属性,紧扣主题主线,瞄准基层特色做法、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确保党员教育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坚持镜头向上聚焦。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省市县重点题材联合摄制工作,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当地实际,挖掘策划选题《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入选全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系列精品党课摄制。坚持镜头向下聚焦。发挥榜样领航作用,深化“学习身边榜样”活动,扎实开展“榜样力量——寻找我身边的TA”活动,采取基层党委初审、县级组织联审方式,通过自下而上、逐级选树,宣传一批基层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充实党员教育片选题资源库。活动开展以来,共选树16个典型事迹故事,围绕选树的“银发力量”五老调解室、公益志愿者张辉和全国交通事故安全宣教员许学广先后拍摄了《“劳”当益壮》《“益”路前行》《为了明天的安全》等党员教育片,其中《“益”路前行》入选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库。坚持镜头向内聚焦。深挖本地红色资源,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背后的线索故事,拍摄的党员教育片《庄台日记》《折柳寄情》先后荣获第十六届、十七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二等奖。
聚焦创作力度,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坚持发挥组织领导优势,把精品创作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确保精品佳作带露珠、沾地气、有活力。坚持全过程参与。健全完善组织部门牵头、多方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剪辑以及二次创作全流程跟踪服务,注重内容关口前置,在脚本、解说词、分镜、字幕、声音、画面、运镜等细节上严格把关,力求人物和故事在镜头呈现中更加生动饱满。今年以来,围绕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杨文久事迹选题《桑榆晚情映余热》、乡村振兴进行时《柳编出海》选题先后组织会商6场次。坚持常态化采风。注重发挥制片创作专业队伍优势,开展常态化联系,抽调中心制片骨干参与联合摄制小组的前期调研工作,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开展日常采风活动,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党员群体中挖掘内容线索,调研党员教育资源需求清单。坚持专业化培育。建强制片工作队伍,县乡联合构建制片骨干人才库,积极选调骨干人才参加省市县三级党员教育制片骨干力量专题培训,组建制片骨干、评审专家、制作团队“三支队伍”,围绕近年来中组部以及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获奖作品开展赏析评价,从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等不同维度分析作品能够获奖内在要素,不断汲取优秀作品入围“密码”,提升制片能力水平。
聚焦学用广度,在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将成果运用作为党员教育片创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用转化中深耕细作。用好先锋矩阵。打造线上“先锋视听”,依托“阜南先锋网”“阜南先锋”微信公众号以及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网上展馆”等平台开设精品专栏,通过网上终端进行集中展播,让本地近年来摄制的有思想性、有生命力的生动作品登上“云端”,焕发活力。融入组织生活。将优秀党员教育片贯穿全年组织生活,通过每月印发主题党日活动参考指南,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以及“远程教育周”等活动载体,将本土资源和全省观摩交流获奖作品作为“课前十分钟”预热小课堂,组织党员集中观看学习,让好的作品真正发挥榜样力量和教育价值。纳入集中培训。把优秀党员教育片作为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动教材”,打造视听教学模式,根据培训对象和主题,推荐遴选不同类型党员教育电视片进行播放。今年以来,在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中展播《庄台日记》《折柳寄情》《“益”路前行》三部。同时,将党员教育片观看学习与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党性教育阵地相结合,通过打造红色影视课堂,组织党员干部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现场直接感受5D息影效果,进一步延伸教育辐射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