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阜阳市阜南县公桥乡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精准‘画像’、一线‘锻炼’、人岗‘相适’”为抓手持续发力,着力构建“老中青结合、专业多元、优势互补”的干部队伍梯队,逐步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
构建多维考评体系,精准“画像”识干部。统筹构建“立体考察+精准识别”的选人机制,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结合乡镇领导班子及成员任期(年度)考核,对在改革攻坚、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扛硬活、打硬仗的干部及时提拔使用。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其中班子成员40岁以下的占42.86%;中层干部35岁以下的占77.8%。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通过定期座谈走访、设立监督箱、部门联动等方式,配合上级部门对干部社交圈进行适度延伸考察,充分了解干部“八小时内外”表现情况。
搭建成长练兵平台,一线“锻炼”育干部。强化实践实干实效导向,换届调整时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艰苦复杂环境、关键吃劲岗位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结合年轻干部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学历学识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岗位,同时推行“1名班子成员+1名业务能手”双导师制,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掌握基层工作方法,目前已有7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公桥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公开选拔招聘村级后备干部13名,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比84%;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69%,为乡村振兴发展持续积蓄后劲。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人岗“相适”用干部。常态化开展班子结构分析,结合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重点任务需求,充分利用机构改革成果,按照各村人口规模、经济总量、治理难度等维度,将全乡10个村划分为不同大类,在保证每村有一个班子成员作为点长的基础上,根据各村项目推进、信访维稳等阶段性重点任务,跨村临时调配乡级干部资源,确保资源配置与发展需求精准匹配。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转,实施班子成员包保村庄制度,常态化将连续任职满1~2年的班子成员纳入交流范围,更换包保点,防止“熟人社会”。